什么内容适合社会化媒体矩阵

 百度处理     |      2021-09-21 00:45

  一次就不错了,这就是差异点。

  所以,社会化媒体矩阵的前提之一是差异化。

  另一个更大的前提是质量。不管你怎么使用社会化媒体矩阵,最核心的内容质量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质量并不是说所有内容都要原创,而是说你能不能给你的读者提供他们认为质量高的内容。内容质量管控是一种能力,如果运营者本身没有高质量的内容或没有提供高质量内容的能力,以及让社会化媒体矩阵差异化运作的能力,那么就没有必要运营社会化媒体矩阵。

  什么内容适合社会化媒体矩阵

  首先,我不认为所有内容都适合社会化媒体矩阵。适合社会化媒体矩阵的可能是具有收益性质可转化的内容。

  比如,什么值得买这种导购平台非常适合社会化媒体矩阵,可以在App上放导购文章,在微信/微博上做新品发布、聚焦热点,然后Web页面再引导用户去购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你必须保证内容是高质量的,然后要考虑不同媒体渠道的差异化。如果做社会化媒体矩阵仅仅是为了呈现内容,你将很难在不同的平台实现差异化,很容易重复展现。但是,如果你做内容的目的是促进转化与购买,那么社会化媒体矩阵就很有价值了。

  善用群组但不滥用群组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莫名其妙被拉入一个群组,这个群组可能是QQ群,也可能是微信群。一般人的反应是:这是什么群?这个群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我会被拉进来?

  很多人会选择直接退群,最多等到群主发言。甚至群主还没开口,但用户发现群名称有点奇怪,就直接退出了。

  所以,如果你决定建立一个群,最好先找到几个核心人物作为种子,在其他人进来之前先搞定这些人,让他们愿意在群里待着充当“吉祥物”,或者能够活跃群组氛围。总之,首先要汇集一批种子成员。

  然后,你需要衡量微信群和QQ群的优劣。微信群现在非常倾向于熟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微信群非常不便于管理。QQ群便于管理,但QQ群的活跃度是个极大的问题。群组的差异会导致运营的不同结果,在我看来,除非到了一定阶段,否则根本没有必要建立群组。

  因为群组一旦组织,群主就要对群负责。同时群组会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因此,请慎重考虑建立群组。

  应当水到渠成,不能刻意为之

  隔壁老王运营了一个以心灵鸡汤为主要内容的微博,他的读者是一批喜欢读励志文章的年轻人,因此,他必须保证这些读者能够喝到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鸡汤。为了这碗鸡汤,老王可能要做下面的工作以保证质量。

  1. 认真熬汤。

  不管是自己写,还是摘录别人的文章,首先要将好的内容输出到自己的微博。

  2. 提供漂亮的碗。

  他要注意排版,让喝汤的人喝得赏心悦目,他可能还要做一些互动,激励他人努力喝汤。

  3. 提供勺子。

  喝汤需要勺子,老王可能会请一些名人、职业规划师、情感咨询师来提供帮助。

  这样一来,你会发现一个微博不够用。请人来提供勺子这项工作,微博或许不合适,但是YY语音或者红点合适,这时,老王就要去开辟新的媒体;同时,读者可能还想和其他人互动,这时候就要用到群组,那么老王还要建立微信群和QQ群等新的媒体阵地;接下来,读者可能还想贡献内容,那么老王会考虑开放接受投稿,甚至开一个论坛去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

  你看,社会化媒体矩阵就这么一步一步搭建起来了。

  但是,如果老王一开始就搞出一堆媒体和群组,可能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参与。因为社会化媒体矩阵的建立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刻意为之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如果你想做社会化媒体矩阵,你可以先做一个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实施。

  动动手

  列出你常用的App,并且写下你喜欢它们的原因,包括产品功能和运营方式两个层面。

  后记

  我开始本书的写作,要追溯到2014年5月。关于本书的写作初衷,我在知乎专栏里说得非常清楚:

  最近(不是,其实是一直)收到很多邀请、私信,都是关于如何做互联网运营的问题,一个一个答复实在好麻烦,于是就想是不是可以写点什么?

  好吧,那就写吧,话说在前,这篇文章我不知道会有多长,我也不知道写到什么时候停止,所以各位读者请先看着玩儿吧。

  所以,开始我只是懒惰,我不想一一回复重复、类似的问题,而是选择把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起来统一回答,本书的写作就这样开始了。

  但是,当2014年6月,时任百度阅读产品经理的涂画联系我,希望我可以将《从零开始做运营》放到百度阅读上连载时,我开始有了一些野心。现在想来,我虽然还是会觉得惭愧,但是更多的是理直气壮。这些野心是什么呢?

  关乎潮流的部分。运营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一个重要岗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市面上关于产品经理的书籍很多,关于运营的图书却少得多。我是否能够带来互联网运营图书的写作潮流?

  关乎传教的部分。互联网并非一门独立学科,大多数早期从业者并不是“科班”出身,我是否能够让互联网运营理论化,并总结出一些方法论?

  关于自我的部分。十年的运营经验是否足以支持我完成一本书的写作,我是否能够将多年的经验沉淀下来,对他人产生影响?

  带着这些野心和疑问,我坚持写完了这本书。在百度阅读连载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