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就成为群规的日常布道者和监督者;第二

 百度处理     |      2021-12-04 13:46

  (7)别随时打断或批判别人观点,特别是炫耀智力优越感。要多给新人舞台,多给潜水者舞台,多给成长者舞台。

   (8)未经当事人许可,不能截屏分享到社交媒体。

   (9)遇到不明白的事,可以先私聊群内容官颜敏或群小助手桐心。

   (10)红包不要乱抢,抢之前看看给谁的,抢错自觉还。

   我们写不提倡行为的语气和文风改过好几稿,我们希望尽量不用“禁止什么”这样的话。我们希望提出一个建议,顺便谈谈这个建议对你的价值,让一个成年人理解这个群规背后的文化。我们相信大家都是成年人,一旦理解规定背后的逻辑其实对自己有利,就会更自觉遵守。

   这样的群规发布其实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大家不要以为这个群规是秋叶一个人写的,而是在知识IP大本营大脑群内部一条条给秋叶提修改意见改出来的。邻三月就建议说第一稿用了好多“不准”,让人觉得好粗暴,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把文风改温柔了一点。

   第二,这个群规不是直接发布的,而是秋叶做了一次群分享专题,通过群分享引导大多数成员进行讨论,征集大家意见后,马上修订完善了新版本,然后进行发布。

   这样发布群规有两个好处。第一,社群的核心成员高度参与了群规制定,对群规有了高度认同,以后就成为群规的日常布道者和监督者;第二,社群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了群规讨论,花了时间去了解群规,感觉群规也是自己讨论交流然后加以承诺的内容,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内容,这样也就增加了自觉认同感。

   所以我们认为在一个社群里面,好的群规则是进化出来的,进化方式可以是事先有一个简单的版本,慢慢结合新的事件、新的发展完善到更多。所以我们认为群规不是规定出来的,是共同磨合过程中进化出来的。群规很难一次设计完备,是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中约定的。

   除此之外,群规能否得到执行,也和群员筛选机制有关,我们称之为“群规的交警法则”。

   (1)同频效应:生活在城市的人更遵守交通规则。都是一类人,就容易达成一致。

   (2)门槛效应:入群付出代价越高,越容易遵守规则。就像考驾照的成本。

   (3)惩罚效应:谁犯了群规,马上处理。就像交警发现违规马上开罚单。

   (4)激励效应:谁做得好,马上表扬,这样大家就愿意做得到鼓励的事情。

   (5)授权效应:把群规的监督权交给群员,就好像交警忙不过来,大量任用辅警。

  2.2.2.7 如何引导成员阅读重要消息

   像群规这样的重要消息,不要以为通报了大家就会看。规模比较大的社群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根本不细看群规,尤其是有人加入进去了才发现自己不认同这个规矩,导致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必须结合自己社群的特点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

   群公告通知,这是最简单的做法,需要结合不同的群功能特点使用。

   如秋叶PPT做了一个强制设置,那就是付费学员在网易云课堂的课程《和秋叶一起学PPT》里面会看到索取群方式的提示,必须先到微博私信@秋叶 ,告知学员账户,秋叶老师会通过微博私信回复群号,还有告知去哪里获得入群暗号。

   付费学员为了获得入群暗号,就必须强制阅读秋叶老师写的一篇文章,相当于对群规有所了解,这样再入群就不会轻易出现不遵守规定的情况,如果你不喜欢这样的群规,你也可以选择不加入群。

   这样的话,秋叶PPT群规是入群前告知,不像很多群是进来以后再告知。秋叶PPT提供的事先预防制管理。不过也可以剧透一个秘密,即便如此,很多人也是直接去看文章找密码然后入群,至于群规介绍,他们干脆就直接略过去了。

   在微信群除了群规,还有很多重要的消息,希望群员不要错过,我们推荐采取如下做法。

   (1)特别重要的消息利用“@全体成员”功能,强行通知大家观看。

   (2)给重要消息一个固定格式,在固定时间发布,形成一个栏目,培养大家阅读的习惯。比如在知识IP大本营,我们会每天汇总群聊关键内容,提醒大家关注“今日看点”栏目。

   (3)随时提醒大家借助特定爬楼关键词,搜索重要历史记录,如提醒大家群聊关键词:微信聊天礼仪、每周一晒。

   重要消息提醒

   群聊和关键词提醒

   (4)群里轮播通知:有的消息要安排小助手早中晚群发多遍,这样可以让随时进入群里的群员及时看到通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空翻看聊天记录,多刷几遍通知,可以覆盖更多人。

   知识IP大本营会让多个小伙伴发消息霸屏提醒大家及时参与,比一个人发消息效果更好。

   (5)制造话题通知:为了避免刷屏过多引起大家反感,聪明的小助手还要学会一种技巧,主动放出引导话题带动大家参与群聊,然后自然放出通知。

   群里轮播通知

   制造话题通知

   (6)对于个别担心没有看到消息的群员,可以直接@他们名字,提醒他们爬楼观看。

   (7)对于个别屏蔽了群消息的成员,还要考虑一对一私聊通知。

   如果能培养大家都学会查关键词追看,加上有定时的聊天记录提醒汇总,会大大减少群消息被成员遗漏的遗憾,也可以避免群聊信息爆炸,很多人懒得观看,错过重要消息。反过来说,这也是群管理运营成本高的原因,在企业组织里,正式消息和非正式聊天往往有不同的场景,而在网络社群里,场景是一体化的,导致关键信息容易淹没在大量无效信息中,大大增加了人工筛选成本。

  2.2.2.8 社群种子用户应该怎样搭配

   我们发现很多热心人搭起来的群,一开始很热闹,没几天就沉寂了。但是我们也发现有的群,似乎没有太多人组织,但大家总是能比较活跃聊到一起,很长时间都保持活跃。

   网上有个段子,说长期活跃的中年人的群是这样的:

   ①一两个风姿不减当年的万人迷;②三四位逐渐转型成功的学者;③五六名不甘老去的世俗愤青;④七八个三天两头晒食物的吃货;⑤若干个喜爱摆各种姿势拍照的潮人;⑥众多宁愿潜水也绝不退群的呆粉;⑦几个有事没事经常对掐的好友;⑧时不时蹦出几句冷幽默的疑似思想家;⑨掌握各种小道消息的所谓“政客”。⑩几个个性张扬爱发段子的奇才;?几个热心服务的小助理;?天天半夜不睡冒出来逗这个逗那个的;?存储记忆能力超强、擅长回忆往事的;?几个时常做诗唱歌怡情养性的文艺青年;?一个内心强大、爱发红包的群主。

   这个段子虽然搞笑,但似乎说出了群运营的一个秘密,就是群里面的成员必须有不同的特质。不同特质的人在一起,才能创造各种趣味和可能,才会让群好玩。

   为什么我们觉得工作群不是社群?因为不管你是什么性格什么身份的人,在工作群组里面,都会收敛自己的个性,变成一个符合组织文化的身份,自然在工作群里大家也就是讨论一下工作,而不会更多展示自己的个性,结果群反而变得安静,只因为工作事项活跃一下。但工作是长期的,所以相应群也可以长期存在并活跃,并随人员更替而更新。

   这个段子启发我们开始研究活跃度高的群背后的规律,我们发现需要在群一开始运营时就规划社群成员的组成。

   没有多元化的社群群员,就很难共同进化出好的社群生态——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杂交效应。

   如果一个群里都是同样个性的人,这个群一开始可能会觉得志趣相投,过一段时间反而会觉得单调乏味。

   我们谈社群的成员要同频,和多元化并不矛盾。一个热爱学习成长的人,可以是外向的,也可以是内向的。个性和需求并不是冲突项,而是包容项。所以我们说社群必须要有同好,但也要多元化,同好是社群存在的意义,但多元化是社群持续的根本。

   那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找到不同个性的人呢?在入群前,我们又不知道每个人的情况,怎么能吸引不同的人进来呢?

   在知识IP大本营拉人之前,我们做了3个非常重要的动作。

   第一,我们要求入群的人需经过群内人的推荐。

   关于推荐可以写很多好处,比如推荐人可以向被推荐人解释群的作用,让入群者对群有所了解,避免盲目加入;比如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在一个群里,有助于发言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