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关公司哪家最强

 百度处理     |      2021-12-24 14:41

  容易进行互动,避免新人入群发现自己讲话没有人理会的冷场效应;比如推荐制也客观上降低了付费群退群的概率。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作用,是很多人忽略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推荐人推荐的人往往是他欣赏的人,每个人欣赏的人都不同,那么推荐来的人个性也会不太一样,如果有足够多的推荐人让新人入群,那么群里的人个性肯定是多元的结果。

   第二,我们要求入群的人写严肃的自荐信。

   写自荐信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们知道你的职业、经历、爱好,甚至能看出你的个性。我们在允许入群的时候,主动去平衡一些行业、一些专业、一些爱好的朋友,我们尽量在允许入群时把不同特征的人卷入进来,而并不都是行业大号,那所谓的知识IP大本营,就变成了一个大号互推群了。

   第三,我们有意识拉入一些对大家有用的资源。

   如萧秋水老师主动让喜马拉雅平台人资源入群,秋叶主动约在行分答平台人资源入群,就是希望大家将来链接平台时,在社群内就可以完成快速连接。

   如在知识IP大本营有一位小红红,是我推荐的,她一直好奇问我,我一个做“不二酱”的,入这种知识IP群有什么用?——我只好说你将来酱做大了,一定需要这些IP们的推广。但其实我知道她是一个特别好的社群开心果,她是个很聪明的人,情商很高,看起来说话瞎胡闹,但其实都在点子上。这对一个群活跃度是很有用的。

   我们认为一个社群成员最好要个性多元化、行业多元化、兴趣多元化。有了这些不同,一个群才能碰出火花。当然有一种群例外,那就是学员群,学员群付费学习,会比较自觉接受学习安排,结束阶段性学习后,群就可以放弃。

   越是要维持一个群的高活跃度,越是要认真对入群的人进行挑选,否则成立群快,群运营难以持续这一天到来也快。一个好的社群之所以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一开始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满足了这个成员杂交的搭配模式。

   是不是有了杂交效应群就一定好?也未必。如果一个群里都是各行各业的人,但这些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在一起聊天,往往聊得不咸不淡,时间长了,新鲜感一过去,群就缺乏吸引力。

   想要保持群的新鲜感,就必须有势能高的人做群的核心。势能高的人,就好像是太阳,总是能发出光和热,辐射能量到太阳系里面的每一个行星上。只要有高势能的人在群里持续分享,不管是哪种形式,群里的大部分人就会有积极性坚持和参与。

   这也就是恒星效应——一个好社群必须要有灵魂人物。

   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恒星效应存在一个弱点。太阳是恒定的,但是灵魂人物往往不是恒定的。越是能量大的人,越是长期投入精力去维护一个社群,代价其实是越高的。

   在知识IP大本营的做法是在社群里面多引入几个高势能的人物,大家轮流来引导社群氛围,这就好像是一个银河系,太阳只是其中的一个微系统,我们可以让不同的太阳轮流发光,辐射群员,一个太阳有事,另一个太阳顶进来。

   这样做反而得到了几个意外的好处。

   (1)分担:有势能的人不需要都花费大量时间在社群运营,反而得以做让他们势能持续增强的工作。

   (2)新鲜:一个人刷脸刷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就像婚姻的七年之痒,轮换制又延长了社群的保鲜期。

   (3)互推:不同势能的人在一个群里“泡熟”了,就发现彼此的同频粉丝互相吸引,互相去留言,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粉丝互换,大家的能量都变强了。

   但如果全部都是高势能人士,这个群也没有办法玩了,那就变成了一个“大咖有事我们约”的群。所以我们在IP大本营一开始招募时,就决定对群的结构做如下安排:5%是高势能人士,不超过25人;15%是有一定势能的人,80%是普通人。有一定势能的人是最容易成为IP的,但是普通人经过观察大咖和牛人努力,也可以让自己尽快自带能量,我们认为一个社群,还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结构层次,好比打游戏的晋升通道,在社群里面,通过近距离观察不同的人努力,我们可以把这个晋升通道视觉化。

   如果你身边都是这样努力的人,你会觉得努力、坚持,特别是有方向、有方法的努力+坚持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你这么做了,你就会感恩加入IP大本营,很多小伙伴说过一句话:加入IP大本营后我的运气变好了。

   其实这就是同频效应。我们构成了一个星系,不同的星球引力有大有小,但是我们整体上反而形成了一个更大的银河系。

   这就是社群运营在组建阶段的星系效应——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2.2.2.9 社群种子用户可以从哪里吸引

   从0到1的难度大大高于从1到N,因为在前期得到种子用户的质量以及从中获得的价值,是整个社群运营的关键。种子成员的寻找和维护应该和社群规则的制定同时进行,将从种子成员那里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作为社群规则制定的参考依据,非常重要。

   1.真爱聚拢法

   社群一开始找人其实很难,没有人气的群是没人愿意加的。

   最开始的方式只能是邀请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只要差不多的先进来,帮忙撑场面,有了基础的量,再慢慢通过活动、分享等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还有就是从老用户以及真爱粉中挑选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多留意那些喜欢我们产品、多次购买并推荐给朋友的用户。经常转发你的帖子或者每次都来与你互动,这样的成员需要我们的客服人员在平常的接待过程中及时发现,在沟通或回访客户的过程中不只是谈产品,更要沟通感情,深度聆听客户的需求与反馈,成为朋友。这一积累过程必不可少。

   如在最初做小米手机系统时,雷军下达了一个指标:不花钱将MIUI做到100万用户。于是,MIUI负责人黎万强满世界泡手机论坛,找资深用户,几个人注册了上百个账户,天天在手机论坛灌水发广告,精心挑选了100位超级用户参与MIUI的反馈。

   真爱粉们难免在一些角度上不够客观,所以一些有想法、能提意见,甚至有一点点刺头的人,拉进来完善社群运营机制的粉丝也是种子用户应该考虑吸收的对象。

   2.影响力聚拢法

   一般来讲只要有“同好”就有社群建立的基础,都是适合建群的。在“同好”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有一个带有一定影响力的领袖振臂一呼,组建最初的社群班子比较容易一些。

   通常来说,在某一领域拥有影响力的个人和组织,更易建立起垂直领域的社群。很多企业建立社群尝试失败,就是因为群里面没有灵魂人物,一个普通员工建立100个群,顶多是100个微社区,除非这个人真正具有影响力。

   对于企业而言,做一个社群最大的难点就是,精神领袖很难是企业,必须是个人。但是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产品找到产品发烧级玩家,让这样的玩家成为自己运营的社群里面的精神领袖,就可以完成社群领袖的培养。

   如秋叶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方式积累起一定的个人影响力后,先通过发起“一页纸PPT”大赛的方式,发现高手,然后邀请加入QQ群慢慢培养感情。等通过创建“秋叶PPT”品牌又形成新的影响力后,开始积累内容创业圈的人脉和影响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知识IP大本营”社群。

   3.线上标签筛选法

   互联网上有大量可以聚集某一特征人群的场景,如通过线上一场某主题的微课或直播分享吸引,如在某一人物微博下热评的粉丝逐个邀约,如寻找某特定风格网站的用户等。找好自己的定位,寻找这些场景,通过互动连接他们,第一批成员聚集起来或许会花一点时间,但是基础打好了也是非常划算的。

   如新浪微博通过微博标签筛选出微博高校教师,组建一个微博高校教师微博群,引导大家互相认识交流投稿,送粉丝头条,就是通过标签挖掘汇集的。

   4.线下场景切入法

   一个做母婴类专营店的朋友,用了15天通过建立社群的方式完成了12万元的销售额,他是如何做到的?

   因为是做母婴用品的,他自己也没有互联网上的资源,所以就选择从线下场景切入,用场景找到潜在目标顾客。

   需要母婴用品的人在购买之前会去哪?妇幼保健院、儿童娱乐场、早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