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技术一向痴迷的李彦宏怎会放过这个机会?因

 百度处理     |      2021-10-25 17:35

  ,同甘共苦的同路人才行。李彦宏有很多人选,但要以“0”为起点,在短期内便产生化学效应,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思前想后,他最先找到了刘建国。

  刘建国在IT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人物,曾作为核心人物参与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资助的大型研发项目,可谓见多识广,在拥有丰厚内在实力的同时,还具备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嗅觉和纵观未来发展前景的广阔视野。

  李彦宏选择刘建国的另一原因是,刘建国的成名之作就是依靠搜索引擎技术得来的。他组织开发的天网中文搜索引擎在当年轰动一时,其作为中国当时最好的搜索引擎而备受关注。

  刘建国更像在松下信息技术研究所兼职以前的李彦宏。那时,他是个典型的学院派,1988年从西安交大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北大计算机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之后一直留校任教,是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但随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访问时,他的人生态度开始发生巨变。

  1998年,刘建国结识了李彦宏,两人一见如故。当时李彦宏在清华大学做了关于搜索引擎的讲座,作为天网的核心设计者,刘建国被李彦宏邀请参加讲座。原本,两人应就此结下共同谋事之缘,可由于各种原因,两人失之交臂,竟未能见面。

  当时,从技术上来说,天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李彦宏一直都在关注它,这毕竟是国内IT业的显著成果,对技术一向痴迷的李彦宏怎会放过这个机会?因此,刘建国也是他最想见的人之一。

  其实,李彦宏还在美国时,就想邀请刘建国一同商议创业之事。他给刘建国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很简单,主要是介绍自己和对搜索引擎以及国内IT业未来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诚心地邀请刘建国加入自己的团队,共同做这个项目。

  几个小时后,刘建国回复了邮件,并未明确表达己见。可有此开端,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一直用电子邮件交流。在技术见解、搜索引擎在未来的重要性、对整个互联网的看法上,两人意见相仿。而就具体的技术能力而言,两人更是伯仲之间。

  白驹过隙,转眼间,两个从未谋面的搜索引擎大师,就这样达成了初步共识,但谨慎的刘建国还是有些顾虑。

  英雄之间固然心心相惜,可毕竟是两个活生生的人,是有迥异思想的。是时,刘建国还在学校当教授,且刚晋职不久,举棋不定也是在所难免的。

  北大的教授是有“序别”的,分为一到六个等级,教授是一二三级,副教授是四五六级,刘建国当时是四级副教授,不是“正”的,却也是副教授里级别最高的,而就他的学识和能力来说,转正无需多少时日。房、车、社会地位都有,这多少禁锢了他的心,不知不觉就容易耽于安逸。

  就在刘建国左右为难之际,一位远在美国的朋友给他发来了当年李彦宏轰动硅谷的论文。随后,刘建国重新整理了李彦宏的背景和详细资料,他发现,李彦宏有着超强的搜索引擎技术,在美国技术专家的排位中位置靠前,而且还是个充满激情、创新无限的热血分子,不论是技术还是人品,在业内都首屈一指。

  正所谓英雄两相惜,刘建国对李彦宏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从质疑变为欣赏、钦佩。他觉得,李彦宏是个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更是个靠谱的朋友,完全能在一起共事。

  刘建国也有自己的一条尚且模糊的创业路,李彦宏的出现,则让他的路更为清晰。那个年代,在国内找这样的合作伙伴如同大海捞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针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个问题。此时,李彦宏横空出世,刘建国的心活了。他在迷惑中得到了“解脱”,于是决定离开北大,投奔李彦宏。

  这样看来,促使刘建国加入的并不仅是李彦宏的个人品质和过人能力,更多的是他自己前卫的思想。

  从1995年开始,刘建国就投身到了搜索引擎的研发中,从美国西海岸刮来的IT闪电风暴,撼动了世界的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商业化模式不断成型的时候,刘建国意识到,利用搜索引擎技术推进互联网商业化,才是创造利益的最佳方法。

  更何况自身工作所带来的局限性,在很多方面制约了他在搜索引擎技术上前进的脚步,甚至令其动弹不得。北大虽然为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优良的团队,可李彦宏的一个想法让他如梦初醒:只有投身实际工业中,才能让自己创造的技术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向北大递交了辞职报告。

  大家都震惊了,他的同事不明白他这么做的缘由,父母也不理解他为何轻易舍弃大好前途。人人都知道北大绝非谁想去就能去的,别人都削尖脑袋往里扎的时候,他却一声不吭地挥手道别,着实让人费解。

  在巨大的压力和质疑声中,刘建国加盟李彦宏的团队,成了公司的第一名员工。

  不久之后,刘建国向李彦宏推荐了原天网的核心成员周利民、雷鸣,两人加入公司后主要负责架构设计。

  此时,重要组成部分人员已经齐备,但李彦宏还是觉得“光有骨头没有肉”不行,公司还需要一些纯粹的技术人员,也就是高科技劳动力。几个人都是做技术的,想法都很直,于是就把当初选择“资源馆”的理由拿了出来,决定就地取材,他们随即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高校。

  当年,互联网是大热门,能进入互联网公司的机会实在难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