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

 微博负面     |      2021-09-21 00:48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再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的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降低网络谣言的危害,必须努力把握其形成机理及其传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保障民生需求,维护群众利益;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及时公布准确信息;提高政府的公信度;加快培养微博意见领袖。媒体应该自觉承担清除网络谣言的责任与义务;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从而构建起应对网络谣言的长效机制。[4]

  董立人(2012)认为,中国微博在许多时候仍是情绪型舆论场,客观理性的声音容易被情绪化的言论所淹没。要引导微博走向成熟、健康发展,党政部门责无旁贷。微博已成为反映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力、维稳民心的重要通道。微博信息传播具有聚变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讲,微博已经成为一颗颗“舆论原子弹”的生产车间。微博信息传播非理性、匿名性、虚拟性、易操控性等特征,正给政府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带来诸多新的挑战,尤其在科学判断舆情和引导方面的挑战更为突显。[5]

  景丽(2012)研究了政府微博与传播语境的变迁,认为微博及政府微博的出现,使得人们对政治信息传播的期望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政府微博还处于一个亟待完善的阶段,要建构一个基于政府微博的新型言论场域,必须对传统体制下的政治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反思与改革,从信源提供、信息筛选、信息导向等角度来考量政府传播语境的变迁。政府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障是优化这种新型言论场域的一个良好起点。[6]

  刘丹凌(2012)研究了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一种职业价值理念,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套系统性职业组构方式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个内部向度: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然而,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新型新闻传播撼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专业主义:微博等非专业的新闻生产危及科层式新闻传媒机构;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便捷接近权消弭了传受界限,造成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深层焦虑,新闻制作权泛化和信息扩容则带来新闻的次级化以及传统新闻伦理的沦陷。新闻专业主义在这样的语境中正在转向和重构:传统新闻业集体转型、职业新闻人身份重构、新闻价值标准以及新闻伦理重建。[7]

  杨晓(2012)认为,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发展迅猛,网络流言频发,有恶搞反讽社会现象折射民意型,还有因缺少证据当事人争取舆论支持的“罗生门”型,更多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信息披露迟缓引发质疑猜测造成的多重再加工型流言。转型期社会不同阶层在权益诉求时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而整个社会诚信缺失严重、全民焦虑加剧了流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网络本质认识不清,暴民心态、看客心理毒害网络伦理道德,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8]

  按照我们的设想,微博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可以围绕微博传播的特殊规律、微博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理念的颠覆、微博传播对新闻体制的挑战、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互补、微博与Twitter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开掘。

  二、关于微博传播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微博作为日益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人们的生存方式,存在大量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问题,该领域的研究也非常集中,而且有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未来更可深度开掘。

  关于微博传播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旨在分析其传播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研究微博传播的社会(心理)效应和社会(心理)制约因素,研究微博传播的社会(心理)氛围和传播者应采取的传播策略,试图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现将该领域2012年发表的文献中比较有价值的成果综述如下。

  社会学家邓伟志(2012)研究了“微博蝴蝶效应”的三部曲:“一鼓作气”,层层加码的发酵期,24小时至36小时进入高峰;“再而衰”;“三而竭”;平均16.8天进入尾声。提出虚拟社会正在带来人际关系扁平化。信息对称促进平等,信息透明带来光明。光明又会加快平等。[9]

  单学刚(2012)研究了微博生态平衡与自我净化功能,认为从根本来说,疏通公民现实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法制,有利于减轻网络舆论关注时政府所承载的社会压力。民与官互议互补,主人与公仆的健康公开互动,才是一种良性循环。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虚拟社会管理”,面对新闻传播和舆论导向的新格局,提高网络管理能力,无疑可以为党和政府把握社情民意、推动科学执政、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允许不同声音彼此竞争,让网络的自我净化机制效能最大化。[10]

  徐丹(2012)就当前微博中公众表达和社会心态的现状,思考和论述了微博中的公众表达与社会心态之间的互动发展,并指出微博中的公众表达通过潜在地放大、裂变、议程设置功能和涵化效果等反向塑造着人们的社会心态,对当下和谐心态的引导提出严峻考验。[11]

  方兴东等(2012)认为,随着中国微博的迅速发展,中国初步具备了社会对话的参与基础。随着微博用户规模迅速膨胀,微博网站已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