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一经微博披露

 微博负面     |      2021-12-29 13:35

       近年来,几乎所有中国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传播和舆论发展的整个过程都呈现出明显的新闻。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微博舆论产业已成为整个中国舆论生态中不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微博是中国舆论形成的重要发源地和发酵地;二是微博是促进中国社会解决舆论问题的重要力量;此外,微博还影响了中国舆论的未来趋势。[11.]

       研究人员观察到,近年来,每一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和结果趋势都伴随着微博意见领袖的强大中介作用,正是前所未有的活跃微博意见领袖群体给微博舆论甚至整个中国舆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由于该群体具有事件导向和极化趋势的特点,[12]其在微博上的行为充满了变量,因此中国的微博舆论生态也充满了变量。当公共事件发生时,这种不确定性尤为明显。

       2013年上半年,复旦研究生投毒案涉及的19年前清华朱令案的重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微博意见领袖在传播信息、创造舆论、促进事件进展三个阶段发挥了几乎所有的作用。

       2013年4月15日晚间,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复旦大学)发布了《关于我校研究生突发事件的通知》,全文如下:

       我们非常难过地向复旦大学的师生和社会报告了一起不幸的事件。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医科研究生身体不适。那天晚上,他被送到我们学校的一家附属医院。入院后,病情恶化,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咨询,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学校要求医院进行全面治疗,并要求上海警方介入调查。事件发生后,学校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组织医疗部队进行全面抢救,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案件。4月11日,上海警方报告称,学生宿舍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到一种有毒化合物。4月12日,同一宿舍的一名学生基本被怀疑。目前,此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13.]

       4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再次发布消息,

       4月16日15:23,我校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在附属中山医院死亡...…

       复旦毒品案一经微博披露,立即引起网民热烈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对案件本身的猜测和对校园的谴责,特别是对著名学校的伤害。

       关注案件本身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个声音分析犯罪嫌疑人林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微博在警方认定林有罪并审判之前,声音压倒性,许多媒体官方微博作为领导声音的意见领袖,在微博沟通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信息流和影响流。第二种声音技术上质疑和谴责微博,特别是官方媒体微博对嫌疑人的有罪推断和舆论审判,认为这是中国媒体普遍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

       由于微博信息传播本身具有明显的即时性和碎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4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犯罪嫌疑人林。此外,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成为微博新的刷新热点,微博对复旦毒品案本身的关注急剧冷却。然而,由此案引起的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涉及到南京航空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类似案件。随后,官方媒体通过微博发言,如《人民日报》的官方账号(@4月23日上午,人民日报发布微博:

       [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教育?]最近不断发生的校园伤害事件发人深省。复旦研究生因生活琐事投毒不和;南京航空大学的两名学生在宿舍发生了争吵和伤亡。持续的悲剧提醒我们思考: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教育?你觉得怎么样?

       1.主动恢复事件

       在涉及的案件中,清华大学1994年的毒品案引起了强烈而持续的关注。综合媒体报道[14],成绩优异、多才多艺的92级化学系学生朱两次出现中毒症状,深度昏迷两个月;北京大学学生贝志成利用北京大学的互联网向海外发出帮助信,确认朱是中毒,并得知解药是普鲁士蓝化学品。由于治疗时间延误,虽然解药保存了生命,但中毒给朱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此后,朱瘫痪,智力受损,几乎失明。他患有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多次抢救,依靠老父母照顾生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各行各业的捐赠。

       与朱玲同住宿舍的学生孙是唯一一名官方嫌疑人,但北京警方在立案两年后(1997年)询问了他,并于1998年8月宣布,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超过了解除孙嫌疑的法定期限,朱玲案未能完全披露。2008年中国正式政府信息披露条例朱母亲朱明新提出案件信息披露要求,被北京市公安局驳回,5月份发布的政府信息披露通知,北京市公安局表示:经调查,您申请获得的政府信息属于‘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不披露其他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披露条例,对于您申请获得的信息,机关不予披露。公众普遍认为,孙杰出的家庭背景是保护他多年来不受法律制裁,成功改变身份,并敦促警方重新审议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