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营销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精准、聚焦

 微博负面     |      2022-01-02 08:19

       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准确、聚焦和垂直的营销。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微营销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精确、聚焦、垂直营销,甚至是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一对一服务的营销。微营销不仅带来了特定的营销方式,也带来了营销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营销革命的开始。

       在这里,作者定义了微营销:通过微博、微信与客户建立联系,通过客户分类筛选和信息互动获得品牌影响力和订单性能。

       微营销是现代社会低成本、高性价比的营销手段。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微营销倡导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互动,构建更轻、更高效的营销金链,如R&D、产品、渠道、市场、品牌传播、促销、客户关系等。,并整合各种营销资源,达到小而重的营销效果。

       由于微营销是《纽约时报》的一种趋势,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适应和拥抱这一趋势,在变革的洪流中不利意味着退出。2012年,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宣布破产,作为数字摄影技术的发明者,死于自己的发明。2013年对诺基亚来说是诺基亚来说是一个悲惨的一年,谁能想到这个巨人会在一夜之间倒下。这些血腥的案例总是唤醒许多企业——唯一不变的是寻求改变,不跟随意味着被抛弃。

       营销本身就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战争。竞争对手总是在争夺用户。谁能盯着用户的脚步,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不会忘记你,否则他们可能会投资于你的竞争对手。用户本身是多变的,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他们的注意力总是很容易被一些新事物所吸引,这意味着企业营销必须跟上他们的注意力,否则你可能会错过在新战场上领导的机会。

       1.1.2互联网用户迁移之路

       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总数已达6人.18亿元左右,因此互联网无疑成为企业营销的必要场所。营销纠纷本质上是企业金钱换取用户注意力,所以也叫注意力经济。要理解为什么今天的社交网络如此受欢迎,如此受网民欢迎,我们必须回顾过去20年的互联网迁移。

       1. 门户时代

       当时,互联网主要是新浪、网易和搜狐。互联网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一种相对奢侈的消费。互联网的目的主要是获取新闻和信息。从网民的行为来看,他们只是单一的信息获取者,信息内容由媒体编辑单方面决定。网民只是信息消费者的角色,没有太多的互动和社交网络。

       2. BBS时代

       门户时代过后,互联网解决了信息获取的基本问题。三个门户网站开始关注论坛的发展,一些以天涯和猫扑为代表的独特论坛也逐渐出现。对于网民来说,BBS绝对有不同的交流经验和吸引力。此时,一些擅长写作风格的人开始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包括文学、社会政治、娱乐八卦等方面。大量的高级网民使用背心(昵称)与其他网民互动。当时,互联网上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ID或者代号,所以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谁都不知道屏幕背后跟你聊天的是不是一只狗”。从此论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了互联网发展非常重要的一块,直到SNS时代的到来。

       3. 社交网络时代(SNS)

       在BBS时代网民开始出现围观、互动、责骂、互相喷雾等社会行为,但毕竟,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谁是沟通的对象,也许他们崇拜的人实际上住在隔壁。2005年,校内网络(后来更名为人人网络)的诞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SNS在《纽约时报》,以学校为单位,实名注册,网民可以通过学校找到与自己有关的人,然后分享他们有趣的事情。对大多数中国网民来说,和熟人聊天比和陌生人聊天更有趣,所以熟人的社交网络开始疯狂发展,学校网络,快乐网络、QQ校友(后更名为朋友网)相继出现。

       4. 微博客时代

       微博客的鼻祖Twitter早在2006年006年就出现在国外witter最早由王兴于2009年举办,但不幸的是,它在2009年7月因特殊原因被关闭,否则国内微博的第一名可能不是新浪微博。新浪于2009年8月推出了新浪微博,随后腾讯、网络娱乐和搜狐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客。微博客绝对是网民非常有吸引力的工具。注册一个账户,你可以随时随地发送文本和图片,观看明星和名人,自拍,自言自语,从根本上满足网民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没有必要像写博客那样长篇大论。每个人都可以有粉丝或成为其他粉丝。新浪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成为最大的赢家。

       5. 移动互联网时代

       就在新浪让微博业务蓬勃发展的时候,智能手机也在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及时抓住这个机会,推出了划时代的产品微信。

       假如微博是PC微信是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混合产品,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产品。虽然很多业内人士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但两家公司对这个问题都非常冷静。在这两家公司看来,两者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微博注重媒体和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微信更注重人际沟通。事实上,两者之间的竞争只是用户的互联网时间。

       纵观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