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去哪儿”

 知乎负面     |      2021-11-24 16:32

  段子更有趣。

  2014年,原淘宝旅行推出新独立品牌“去啊”,这是他们创作的产品文案:

  ◆ 只要决定出发,最困难的部分就已结束。那么,就去啊!

  随后,在产品发布会现场的PPT里,文案被浓缩成一句:

  ◆ 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啊!

  这句文案乍一看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明眼人一眼看出,这是在刻意针对另一个行业主角“去哪儿网”。实际上,在发布会现场,去啊旅行总经理李少华在台上讲话时,还真的说成了“去哪儿不重要”。

  去哪儿网立即做出反应,在自己的官博上发布了一则针锋相对的文案:

  ◆ 人生的行动不是鲁莽的“去啊”,沉着冷静地选择“去哪儿”,才是一种成熟态度!

  紧接着,另一个同行携程网加入战局:

  ◆ 旅行的意义不在于“去哪儿”,也不应该只是一句敷衍的“去啊”,旅行就是要与对的人携手同行,共享一段精彩旅程。

  还有京东旅行文案的“乱入”:

  ◆ 他们说“去啊”,就去吧。他们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吧。他们要携家带口慢慢起程,那就这样吧。听从大家的安排,看着重复的风景,一辈子就这样活着,别上京东旅行。

  驴妈妈旅游网也凑了把热闹:

  ◆ 从起步到成长,真正与你同行的只有妈妈,“去哪儿”听妈的。

  ◆ ……

  在这样的“文案大战”中,参与品牌通常都是一边拐着弯黑竞争对手,一边巧妙地突出自己,而用户也乐得围观,一边“看戏”,对各位“参战者”的表现一一点评,一边兴致勃勃地参与互动、二次创作。诸如“给文案加鸡腿”“膝盖拿走” 【注:引用微博文案内容。】 之类的评语满天飞,用户自己创作的文案作品也趁机“乱入”,好比一场企业、品牌和用户共同参与的“狂欢”。

  吸引阅读不是文案的目的,吸引参与和互动才是。

  在单向传播的时代,广告文案通常都是以鲜明的第一印象赢得关注,再通过广泛铺垫渠道,长时间(或针对特定时间节点)的反复曝光,在目标受众当中建立认同度和影响力,比如传统广告的成功典型脑白金:

  ◆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样的文案并不打算和目标受众进行互动,只能算是单方面的“灌输”。当然,在传统媒介占据主流地位的时代,互动也并不是一件能够迅速产生传播效能的事。

  直到社会化网络让所有人都联结在一起,每个人只需要动一动手指,就能够以点赞、转发、评论、二次创作的方式迅速参与任何话题,这才使得每个人都成为一个自传播的节点,节点与节点之间产生联动,就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爆发式的传播效能。因此,在以社会化媒介为主要传播平台的互联网时代,文案最需要具备的一个特点是“互动性”,引发人们的参与欲,带动传播。

  在网络时代,不管文案的传播载体是什么,哪怕你跑到农村刷墙报,只要拍照上传,最终都会回到网络上进行传播。所以,文案始终要考虑如何引发和制造话题:抛出一个话题,这是最容易吸引参与和互动的方式。

  杜蕾斯有一则微博文案:

  ◆ 杜蕾斯无糖避孕套,关爱牙齿,更关心你

  这则文案,天然地具备了“话题性”:首先,它是呼应网友自发的创作。起因是一位网友在微博里把益达口香糖的广告词改成了:

  ◆ 嗨,兄弟……加满!

  ◆ 兄弟,你的杜蕾斯也满了……

  杜蕾斯立刻转发了这条微博,并自创了上面这句恶搞广告语。结果这则文案不仅吸引大批点赞和转发,形成了一波传播热潮,而且还引来许多人效仿,将其他品牌的广告文案纷纷改编成杜蕾斯的广告,形成了第二波传播热潮。

  要让你的文案吸引互动者,不妨先主动与别人互动,就像社交平台上的“互粉”一样,有了“连接”,才能创造出更多“连接”。

  “话题性”还可以这样制造:在你的文案中关联其他事物。搭载热点话题,利用名人效应,都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可复制的创意模式,也是吸引更多人参与互动的捷径。比如杜蕾斯这则文案,A品牌广告语+B产品特征,很容易效仿,以前风靡一时的“凡客体”文案也是如此。

  还有一种方法是:为你的文案留白。“机智引发参与”,这是文案创作的准则之一,为读者留下5%或者最多40%的空间,不要把话说完或者说满,让读者自己来补充,好比抛出一个球,让读者去接。引发“智力”参与的过程,就是与目标受众加深“连接”和了解的过程。

  比如尼康相机的一则文案,标题是:

  ◆ 尼康相机,影像随心

  下面是几个黑色方块,每个方块里都用白色字体写了一句话:

  ◆ 一个三岁男孩在父亲的葬礼上行礼

  ◆ 一个美国总统把一只宠物犬举到耳旁

  ◆ 一位女士对着被国民警卫队枪击的学生哭泣

  读者只看到文案,没有看到照片,但他们肯定会在头脑中主动将文字和影像进行连接。如果这是一则发布在社交平台上的文案,可想而知一定能引发众多用户的参与和再创作。

  文案吸引互动的另一个途径是:好好说话。

  关于这一点,大卫·奥格威说得好:“(文案)要写得如同热心且容易记忆的私人谈话,就像在饭局上对邻座的人讲话。”

  打个比方,一款国外线上教学产品,很多文案可能这么写:

  ◆ 本产品经过国家教委批准。

  ◆ 国内唯一指定××,通过××认证。

  这是典型的“不好好说话”。试想,如果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