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每个宝马的粉丝就价值1000多美元

 知乎负面     |      2021-12-27 09:28

  在传统的营销概念里面,品牌就代表了一个企业所有的无形资产,是一个企业和企业的产品与其他竞争者不一样的标志。

  不过品牌更是一个企业和其产品的表象的特征,一个符号。品牌并非是企业主动运用营销的手段拉拢消费者而形成的,相反,品牌的形成来源于众多的具有同样喜欢的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口碑宣传。品牌是企业的产品和消费者的口碑的融合,是具有相同喜好的消费者的聚合与个性的写照。

  创立《连线》杂志的凯文·凯利有一个很有名字铁杆粉丝理论,他认为,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只要这个作品有1000个铁杆粉丝,那么作者就不会被饿死。铁杆粉丝与一般的粉丝是有区别的,铁杆粉丝无论作者创做出的作品是什么,他们都愿意花钱购买。他们在买了东西之后,还会让你给签个名;只要是你的东西,无论是什么,他们都喜欢,他们还会期盼你以后的作品,这就是铁杆粉丝。

  虽然凯文·凯利的理论最初根据图书的创作和市场得出的,但是也可以用在其他的把目标锁定在长尾市场,想在长尾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的企业。

  1.粉丝可以直接产生价值

  在以前,企业的产品和使用的人之间是基本没有什么关联的,虽然也有一些追捧的人,但是很难把这些人叫作粉丝,因为互相都没有沟通也没有沟通的渠道。品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就是单纯的企业卖,客户买,就算是有的企业有VIP服务,但是这种服务方式也没什么特色,客户对于品牌只是停留在认识、知道的层面。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粉丝不光是企业建立品牌的基础,更影响着品牌的价值。品牌和粉丝之间的沟通也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环节,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粉丝,就没有品牌。

  根据数据显示,企业与Facebook合作宣传的品牌,其粉丝价值从2010年到现在一直在增长,增长幅度达到了30%,现在与Facebook合作的企业的品牌,平均下来,每个粉丝价值174美元。

  当然不同的企业,不一样的品牌,粉丝价值也不一样,比如每个宝马的粉丝就价值1000多美元,而可口可乐的每个粉丝就价值70美元。

  不过据Facebook发布的数据显示,可口可乐是粉丝最多的品牌,有3500多万人,其次是星巴克,有3000多万人。

  由于品牌价值的多少已经受到在社交网络中粉丝数量的很大影响,所以很多以前都不看重社交网络的企业也都开始重视这一块儿,开始用网络社交的方法来建立一种与客户长期沟通的渠道。以耐克为例,以前耐克的品牌价值都是依托传统的媒介体现出来的,但是最近几年,耐克花费在传统媒介上的宣传费用降低了将近一半,不但开始自己来建设企业品牌的社交网络,不再外包出去,而且还请来了相关的高手进行管理和具体实施。这样一搞,耐克很快发布了自己的相关APP,并且依靠这些APP迅速拉拢到了上千万的铁杆粉丝。

  在国内的市场上,小米无可争议的是粉丝经营最好的品牌。只是在QQ空间这个平台上,小米就有拉拢了1500多万的粉丝,在微博上的粉丝数量有500多万,在微信上有140多万的粉丝。正是有了这样庞大的粉丝群,小米才可以在双十一的时候,创造出仅用3分钟,单店就有了上亿元收入的奇迹。

  会有很多人不明白,小米的净收入只有几十亿元,怎么投资企业却给估值到100亿美元呢?当然投资企业都不是傻子,他们之所以这样估计,就是看到了小米潜在的粉丝的价值。就好比Facebook在刚刚上市的时候,净收入只有10亿美元,但是投资企业却给它估值到1000亿美元。

  2.粉丝养成记

  (1)最初被产品魅力吸引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品牌能拉拢到更多的粉丝,粉丝更喜欢什么样子的品牌呢?

  这就要看企业的产品了,还有就是产品可以给客户带了什么好处。

  传统的营销思维就是觉得品牌的价值是其传播能力所决定的,覆盖的范围越广,品牌价值越高。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传播自然是很重要,但是传播的内容更重要,无论什么样子的传播基础都是品牌自身的魅力。只有品牌自身的魅力大,可以得到粉丝的喜欢,这样才会得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如果品牌得不到粉丝的支持,那么覆盖的面越广,投入得越多,亏得越多。

  产品的功能现在既然已经细分成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那么打造品牌的完整内涵,也需要从这两个方面下手,即在物质方面,把产品的功能做到极致,在精神方面,能给客户带来情感的冲击。

  管理学家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曾经提出一个产品的公式:

  魔力产品=极致的功能×强烈的情感冲击

  (2)爱上品牌背后的“人”

  社交的圈子不但是可以让品牌和客户进行1对1的沟通,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逼着每一个品牌做到以诚相待。

  在工业时期,报纸、杂志还有电视这样的传统的宣传媒介都有一个最大共同点:它们可以把宣传的口径统一,然后把统一之后的内容进行宣传,进而影响受众。所有的营销的高手都很清楚这些媒介的做法,知道怎么样才能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愿意花钱。保洁在1965年的时候?